聽起來很有點沈重,但其實杜可風的《香港三部曲》一點也不複雜,要說的就是三代香港人的故事:老人、青年和小孩。然而,電影並沒有演員,有的只是香港人。
杜可風一再強調電影若電影不好看「都是他們的錯」(指著電影中出現過的香港人),因為這不是杜可風的創作,也不是許志堅的創作,亦不是孫明莉的創作,而是他們所收集和整理的香港人真實故事。這電影,既沒有演員,也沒有劇本,卻是有血和有肉的。
然而,若你期望看到的是蕩氣迴腸,甚或是催淚彈爆破的催淚場面,你或許要失望了。電影就像湖水一樣是淡淡的,只是當中的一些人和事,為它泛起一點點的漣漪,輕輕的卻又波動了人心。
首部曲《開門見山》原名《香港2014:仝人教育》是香港國際電影節「美好2014」短片系列的其中一部作品。《愚公移山》該是電影的焦點,紀錄了雨傘運動的一些點滴,而《後悔莫及》則探討了老年人的世界。
雖說電影有三個章節,但故事並不是獨立發展,而是在同一個時空相互的貫穿和交疊在一起,只是焦點有異而已,角色更橫跨三個章節。這是一整部電影,而非那些由數條短片湊集的短片集。
這種淡淡的手法,出奇地把雨傘運動描繪得極為 Natural,在支持和反對以外,還可以有第三種態度來紀錄和重溫這場極具爭議的佔領。
《香港三部曲》是香港首部透過 Crowdfunding 集資的電影,亦是我第一次參與 Kickstarter 。做 Backer 為的當然是要支持朋友完成理想,也希望為電影和香港作出一丁點的貢獻和支持。
電影將於首枚催淚彈在夏慤道爆發後的 365 天, 9 月 28 日在百老匯電影中心正式公映。電影反應熱烈,加了場次,但都差不多 Full House 了,應該還會加場吧!買不到飛的朋友,可以等 DVD。